一、3种必担责的债务:从“共签”到“共用”
1.「共签/追认债」:签字=共担,聊天记录也能算“追认”
案例:王某夫妇向邻居借50万,借条只有丈夫签字,但妻子微信回复“这钱用于装修,我知道了”。法院认定:妻子通过微信追认,债务共担。
法律依据:《民法典》第1064条“夫妻共同签名或事后追认的债务,属共同债务”。
细节提醒:
除书面签字,微信/短信需明确认可债务(如“我认这笔债”),且时间合理(催款后15日内回复);
离婚协议写“债务归一方”,对外无效,但偿还后可凭协议追偿(最高法(2020)民再84号案例)。
2.「家庭日常债」:“过日子的钱”,即使没签字也得还
案例:李某婚后借3万给孩子交学费,离婚时男方不认。女方拿出转账记录和学费收据,法院认定:属家庭日常生活债务,共担。
法律边界:
各地对“家庭日常”有量化标准(如一线城市月均2万→单笔≤6万推定为日常);
超标准的,债权人需举证“用于共同生活”(如转账备注“家用”“医疗”,即使10万也可能被认可)。
3.「经营收益债」:只要钱进了家,没参与经营也得还
案例:张某丈夫开厂借200万,借条只有丈夫签字,但张某用厂里利润买了车。法院认定:经营收益惠及家庭,债务共担。
核心逻辑:借款用于生产经营+收益实际用于家庭(流水/消费记录可证),即使配偶没参与经营,也可能共担(最高法(2018)民终822号案例)。
二、3种可抗辩的情况:证明“这笔钱和我无关”
1.「婚前个人债+婚后无追认」:婚前的债,婚后没沾光
案例:姑娘婚前借10万创业,婚后盈利全用于个人挥霍。债主起诉丈夫,法院驳回:女方未受益,债务属个人。
2.「违法用途债」:赌博、高利放贷,配偶免责
案例:丈夫借100万网络赌博,全部亏损。债权人起诉妻子,法院驳回:违法债务不受保护,且未用于家庭。
3.「大额债+债权人举证不能」:超过日常标准,债主拿不出证据
案例:丈夫借500万“公司周转”,但无法证明钱进了公司账户,或公司盈利与家庭有关。法院认定:属个人债务。
三、举证战:债权人vs配偶,各要打什么牌?
债务类型 债权人举证重点 配偶抗辩重点
共签/追认债 借条签字、微信/短信追认记录 证明追认系胁迫(如报警记录)
家庭日常债(小额) 借款时间与家庭开支周期匹配(如学费单) 证明借款用于个人消费(如奢侈品小票)
家庭日常债(大额) 证明用于共同生活(如房贷转账记录) 证明未实际受益(家庭账户流水无新增)
经营收益债 经营账户→家庭账户流水、家庭资产购买记录 证明经营收益未归家(公司分红记录)
四、离婚了,债务怎么分?
1. 内部协议≠对外免责:
离婚协议写“债务归男方”,债权人仍可找女方还钱,但女方偿还后,可凭协议起诉男方追偿(含利息)。
法院分割看“过错+用途”:
1. 若债务用于男方赌博,女方不知情,法院可能判男方独自承担;
2. 若用于共同买房,一般按房产分割比例分摊(最高法(2023)民申5678号裁定)。
五、执行阶段被牵连?2个救济方法
1. 提执行异议:
若被追加为被执行人,提交证据证明债务属个人(如借款流向赌博账户),法院审查后应中止执行。
2. 唯一住房保护:
若房产是夫妻唯一住房,可申请保留生活必需居住权(《民事诉讼法》第250条),或“以租抵债”(法院保留5年租赁权,租金还债)。
六、5个避坑细节:从源头减少风险
1. 签字前问清用途:
配偶借钱时,别随便签字!若签,务必注明“仅对本次X万借款承担责任,用途为XX(家用/经营)”,限制责任范围。
2. 定期查征信:
每年去央行征信中心查配偶征信,发现不明债务30日内提异议,防止“被负债”。
3. 经营与家庭账户隔离:
配偶做生意的,公司账户和家庭账户彻底分开(用公司账户发工资、还贷款),避免经营债牵连家庭。
4. 大额借款要求配偶到场:
向外借超家庭月支3倍的钱时,让债务人配偶签《知情声明》,注明“已知情,不追认”。
5. 婚内财产协议公证:
约定“各自债务各自承担”并公证,虽不能对抗善意债权人,但离婚时可作为财产分割依据。
夫妻共同债务的核心是“共意”或“共用”——要么俩人都点头,要么钱真进了家。法律不保护模糊的感情,只认清晰的证据。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,比事后撕逼更重要。